9月12日, 2023·中国—中亚人权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承办,主题为“共建‘一带一路’ 促进人权发展”。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纲,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国庆,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张明,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亚信)秘书长凯拉特·萨雷拜,吉尔吉斯斯坦萝扎·奥通巴耶娃国际基金会执行主席道格杜尔古丽·肯迪尔巴耶娃出席论坛并致辞。
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媒体智库和青年代表一百余人参会。
王纲指出,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开启了中国—中亚合作新时代,为中国和中亚国家人权合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赋予了丰富内涵、开辟了广阔空间。要乘着峰会的东风,传承合作精神,和衷共济开创中国和中亚国家人权事业发展的新境界,更好地造福中国与中亚各国和各国人民。对此,他提出三点倡议:一是践行丝路精神,凝聚人权合作的文化力量。大力传承弘扬丝路精神,深入挖掘丝绸之路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和共同价值,不断增进各国人权交流合作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服务和推动丝绸之路行稳致远。二是加强交流互鉴,汲取人权合作的实践力量。中国和中亚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要继续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则,深化人权合作交流,推进人权治理互鉴,共同推动人权事业发展进步。三是拥抱青年群体,厚植人权合作的未来力量。希望中国和中亚青年多走动、多来往、多交流,以青春之我成就人类文明之大业,共同书写中国和中亚国家人权合作的新篇章,为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王国庆表示,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我们热切期待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同中方一道,深入总结“一带一路”建设的经验成效,共同擘画未来发展蓝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书写国家互利共赢、人民相知相亲、文明互学互鉴的丝路时代新篇章。他强调,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发起主办“中国—中亚人权发展论坛”,就是希望用好这一民间交流平台,在沟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推动中国—中亚关系发展方面有所有为,为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进步发挥积极作用。期待以此为契机,采取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加强国际公益合作、携手深化人文交流等举措,进一步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联系沟通,不断拓展交流合作。
杜占元指出,人人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是包括中国和中亚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他强调,发展权是人权的首要,需要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以合作促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以平等对话推动文明互鉴,需要进一步增进民心相通。青年是中国—中亚关系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建设者和传播者。对于中国和中亚国家青年如何讲述更多精彩的“中国—中亚”故事,他建议:讲好“跨越山海携手行”的同行故事,增进睦邻友好的深度;讲好“‘一带一路’向未来”的共赢故事,拓宽合作发展的广度;讲好“百花齐放春满园”的互鉴故事,提升人文交流的温度。他表示,未来,中国外文局将继续深化与包括中亚五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有关机构和有识之士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和互学互鉴,推动全球人权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张明指出,上合组织自成立之初就将“根据成员国的国际义务及国内法,促进保障人权及基本自由”视为宗旨和任务之一,给予特别关注。22年来,在“上海精神”的指引下,上合组织以安全守护人权、以发展促进人权,为推进地区人权事业创造了安定有利的环境,也为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上合组织欢迎包括中国和中亚国家在内的地区国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双多边友好合作,希望更多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及地区国家通过交流合作加深利益交融,实现互利共赢,携手维护安全稳定,促进发展繁荣,应对我们共同的威胁和挑战;期待中国—中亚合作和相关机制建设全面推进并取得更多务实成果,为地区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上合组织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凯拉特·萨雷拜介绍,自成立以来,亚信主要致力于在五个方面开展互动并建立信任措施,即军事政治、新挑战与威胁、经济、环境和人权。在人权方面,亚信成员国在尊重人权等广泛的人道主义议题上积极互动,以期促进民主和法治,建设公民社会,促进亚洲不同文明、文化和地区之间的对话,赋权妇女和女童,发展科学和教育以及开展基于亚信青委会框架内的合作。他认为,秉持合作共赢的指导原则,共建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必须将年轻人的声音和观点吸纳进来,他们是社会未来的领袖和决策者。年轻人的理念、能量以及对人权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要的宝贵力量。必须确保所有的互联互通项目都秉持更好地保障人权、保护环境、公平发展的理念,让年轻人加入对话、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各项行动中来,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道格杜尔古丽·肯迪尔巴耶娃介绍了萝扎·奥通巴耶娃国际基金会推动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为保障吉尔吉斯斯坦儿童享有受教育权,基金会在中国驻吉使馆、孔子学院等各方的支持下,每年在吉山区开始上百场教育活动。基金会还积极从事外文书籍的翻译出版工作,已将50余本外文优秀作品翻译为吉文出版。其中,基金会出版的中国儿童读物得到吉国内各方的高度评价,并获得吉国内书籍出版大奖。她指出,2023·中国—中亚人权发展论坛为各国交流人权发展经验、推动全球人权保障提供了一个对话沟通的平台,希望该论坛能够形成机制化,在中国和中亚各国轮流举办。她还提到,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两年后将是《北京宣言》发布30周年,希望中方积极开展女性主题活动,基金会将予以大力支持。
论坛期间,发布了《中国—中亚人权发展青年倡议》。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六位青年代表共同宣读《中国—中亚人权发展青年倡议》,为推动人权事业发展发出青春之声。
外交部欧亚司参赞刘浩,哈萨克斯坦中国研究协会主席、哈萨克斯坦总统下属国家库鲁尔泰成员卡兹别克•梅格尔季诺夫,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院士,历史、考古和民族学研究所所长阿贝拉别克•阿桑卡诺夫,商务部欧亚司二级巡视员赵秋艳,塔吉克斯坦杜尚别电视台台长马鲁弗容•阿基洛夫,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乌兹别克斯坦中亚国际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瓦利•沙夫基耶夫,北京大学工学院土库曼斯坦留学生撒普尔等参加论坛并进行主旨演讲。
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李迎迎,吉尔吉斯斯坦《Kut Bilim》媒体中心顾问、吉尔吉斯斯坦阿拉套国际大学教授、“卡巴尔”国家通讯社前社长库班内奇别克·塔阿巴尔季耶夫,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云龙,哈萨克斯坦国际欧亚研究学会中国和亚洲研究项目主任安东·布加延科,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等来自中国和中亚国家的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参加论坛并进行主题发言。
本次论坛还设置了嘉宾对话环节。来自中国和中亚地区的专家学者、媒体负责人及青年代表围绕“共建‘一带一路’与人权发展进步”“共建‘一带一路’与青年责任”等议题分别进行了专家对话和青年对话,充分交流探讨,发表真知灼见。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左锋致闭幕辞,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论坛取得的重要成果。一是论坛开辟了中国-中亚民间人权对话交流新篇章。创建了中国-中亚间人权民间交流新机制,提供了从促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宽广视野深入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的新视角,搭建了中国-中亚青年互动交流、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共同成长的新平台,有利于中国-中亚友好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二是论坛展现了中国-中亚民间社会携手合作、共谋发展的美好前景。与会嘉宾表示,要发挥自身所长,从不同方面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献计献策、添砖加瓦。中国和中亚五国青年共同发布人权发展青年倡议,表达了书写人权合作新篇章,为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的共同心声。三是论坛达成了促进中国-中亚人权发展的诸多共识。大家认为各国人民有权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通过发展为人权的实现奠定基础,并真正让民众享受人权发展成果。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人权事业发展,民间社会和青年朋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国-中亚要加强联系沟通,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为全球人权治理注入更多正能量。
中国—中亚人权发展论坛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的讲话精神,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举办的首次针对中亚的人权交流活动,旨在增进中亚国家民众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人权发展理念、道路及成就的理解和认知,促进中国同中亚国家民心相通。
论坛开幕前,参会中亚专家、青年代表受邀来到重庆,进行为期5日的参访活动,实地感受山水渝城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感知重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理解中国如何实现“以发展促进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