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资讯

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农村基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2-11-10 曲福田 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基础和支撑。我们要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强化组织保证,激发内生动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引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农业农村基础。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和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基础和支撑。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近年来,虽然我国“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但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体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压舱石”。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有利于把几亿农民同步迈向现代化的巨量消费和投资需求充分释放出来,通过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有力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进程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有的国家由于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不仅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而且工业化和城镇化也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国推动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具有时间压缩、任务叠加、后发赶超、同步推进等“并联式”特征,超越了西方国家单一线性、渐次发展的“串联”模式。在“新四化”同步发展中,农业现代化是突出“短板”,迫切需要立足中国实际,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在中国式现代化大棋局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深刻理解和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用现代科技和经营管理推动农业发展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这就要求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早日实现重要农产品的种源自主可控;立足我国国情,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显著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坚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区域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消除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工业和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乡村相互融合。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乡村流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农村传统村落,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和美丽乡愁,着重提高农村生活品质。
 
  农业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农业农村,也包括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农民。要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盘活农村资产,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更多农民勤劳致富,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现代生活;把乡村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让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科学文化素养和行为方式等适应现代化需要,加快培育新型农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全面升级,农村宜居宜业全面进步,农民富裕富足全面发展,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与工业城镇市民同步实现现代化,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强化组织保证,激发内生动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切实领会坚持党的农村工作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观点的历史必然;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学深悟透“三农”工作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实践逻辑,准确把握做好“三农”工作的主要路径和政策取向,确保新时代“三农”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方向。
 
  强化组织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把党中央提出的重大任务转化为基层的具体工作,抓牢、抓实、抓出成效。
 
  激发内生动力。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要从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出发,通过深化改革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聚焦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把握“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健全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聚焦农民和集体的关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聚焦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加强城乡发展空间的统一规划,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作者为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