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权资讯>人权教育与研究

合作包容发展 推进全球人权保障——来自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五十一届会议“云上边会”的声音

2022-10-11 蔺紫鸥 光明日报

  日前,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1届会议在瑞士日内瓦闭幕。会议期间,一系列聚焦人权领域具体议题的“云上边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云上边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联合国协会、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协会等主办,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在边会上展开深入研讨交流,为促进各国人权保障、完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建言献策。
 
  尊重文明多样性 平等参与人权治理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9月27日举行的“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世界”边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世界各国应当秉持和而不同的精神,遵循平等、对话、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之道。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兼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王超表示,中华民族倡导不同国家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伦敦国王学院数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保罗·杰尔包多认为,尊重文明多样性是文明和谐共生的重要前提,各国应尊重不同文明的独特性和自主性,摒弃“文明优越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但我们不应该因为差异性和多元性而被割裂。”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应用社会研究学院讲师费利姆·赫德梅尔说。
 
  华盛顿和平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克利福德·克雷柯夫表示,当前世界动荡和变革的趋势持续演进,寻求合作而非对抗,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深化民间交往和人文交流,方能夯实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
 
  在9月29日举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人权发展”边会上,4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高度赞扬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发展道路,认为世界各国应当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平等参与全球人权治理。
 
  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院长周长军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对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为人权治理勾勒了清晰的发展前景。
 
  日本山口大学教授石龙潭表示,谁都没有资格成为人权判官和教师爷,一些国家以人权问题作为干涉别国内政的工具和借口,这本身就是对人权的侵害,也不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谈及中国在人权保障领域取得的成就,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安娜·马林博格-乌伊表示,中国顺利完成脱贫目标反映出中国人权事业的重大进展。
 
  印度新综合公立大学助理教授赛卡特·巴塔查里亚认为,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巨大成就,启发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只有实现好发展权,每个人的个人人权才能得到保障。
 
  在9月26日举行的“以人民为中心:当代中国人权观的价值遵循”边会上,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俄罗斯籍专家亚历山大·库比什金说:“中国对人权的理解基于对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和尊严的社会共同追求。”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团主席柯马凯在边会上呼吁,各国政府应保障人民利益,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在人权领域开展建设性对话与合作。
 
  加强基本人权保障 推动开放包容发展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在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性议题的背景下,如何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保障环境人权引发广泛关注。
 
  在9月23日举行的“2022年环境、发展与人权”边会上,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吴卫星表示,中国近十年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环境健康和程序性环境权利的重视,公民享有的环境人权得到了更好保障。此外,中国也正在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立法领域法典编纂研究论证工作,这将为公民环境权利的实现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生存权是最重要的人权,代际的平等权尤其值得关注。”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阿米塔·辛格认为,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是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重要课题。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安娜·玛丽亚·隆贝格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保护少数群体权益的重要性。
 
  对于残障人士等特定群体,保障其生存权、健康权、发展权,实现包容性发展,是尤为关键的议题。
 
  在9月28日举行的“残障人士的权利保护”边会上,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院长张万洪表示,近年来,中国在尊重和保障残障人士权利方面取得巨大进步,致力于让残障人士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在残障儿童义务教育、无障碍环境建设、残障人士脱贫、残障人士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
 
  长期关注亚洲各国残障立法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小林昌之肯定了中国的相关做法,表示中国积极为残障人士提供法律援助,使他们能够及时得到司法保障。
 
  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长濑修也表示,来自中国的多个机构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关于对残障人士包容、倾听、尊重准则的制定,对于促进残障人士的国际参与和融入具有重要意义。
 
  抵御政治化倾向 维护全球公平秩序
 
  近期,欧美人权尽责立法体现出人权政治化倾向,国际人权政治化将破坏国际人权制度的均衡,致使相关机制失灵,对国际格局产生消极影响。
 
  在9月19日举行的“国际人权政治化的风险与问题”边会上,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颖侠表示,人权政治化不仅不符合国际法宗旨,而且破坏了国际法的普遍性,违背了国际人权评价标准,也损害了国际人权法的根基。
 
  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志鹏认为,一些西方国家虽然口头高喊人权,但他们并不尊重人权,而是将人权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与借口。在此过程中,“人”本身的价值被遗忘了。各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包容,防止在人权议题上的政治化倾向。
 
  “一些国家以人权为幌子干涉别国内政,一味要求他国遵循自己的政治路线,这背离了《世界人权宣言》制定时国际社会的初衷。”柬埔寨人权委员会委员兼发言人卡塔·奥恩说。
 
  国际进步组织主席、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哲学名誉教授汉斯·科勒也表示,在全球人权议程中,强权政治逻辑严重破坏了全球秩序,必须寻求全球正义以实现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和平。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约翰·安东尼·卡蒂提出,应当以人权问题的法律化对抗政治化,建立处理人权问题的国际法律机制。
 
  美西方国家近期对我国新疆地区人权议题的一系列炒作就是人权政治化的典型案例。在9月26日和29日举行的“高质量发展与新疆人权事业成就”“保障少数民族发展权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边会上,埃及科技大学语言与翻译学院院长、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教授侯赛因·伊卜拉欣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在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权利、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素质、改善民族地区民生等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取得了重要成效。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高级讲师哈桑诺娃·菲茹扎·米尔萨别科弗娜、浙江师范大学尼日利亚留学生叶苏雅和莫桑比克留学生欧静雅分别结合亲身经历,讲述了新疆各族群众团结和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动人故事。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常安认为,美西方国家炒作我国新疆地区的人权议题,实际上是其将人权政治化、武器化,以一己霸权之私浪费国际人权事业公共资源,这违反了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宗旨。
 
  (本报北京10月10日电 本报记者 蔺紫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