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届新疆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日前落下帷幕。本届年会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联联合疆内5所高校主办,围绕“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主题,分设“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5个学术专场,吸引疆内外上千名专家学者参与。
在本届学术年会上,用学术力量、学术话语,讲好新疆故事、传响新疆声音,成为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
“新疆出土的汉唐织锦,见证了西域与中原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相承。”伊犁师范大学边疆中华文史研究中心主任李文亮说,新疆出土的历代玺印、随葬衣物疏、铭文钱币等出土文物无一不在讲述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疆故事。
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新国从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文献入手,通过对文书记载进行详细分析,证实唐代的政治制度、田地制度、赋税制度以及户籍管理制度等都在西域得到了实施,有力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伊犁州党校马列教研室副教授薛春亮还原了伊宁市“北大营”遗址250年来的历史。该处遗址记录下伊犁各族人民勠力同心抵抗国外侵略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展开斗争的历史故事。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主编苏发祥建议,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新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历史文物、历史遗存、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博物馆、纪念馆等,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讲好新疆故事。
让新疆声音“传得开”“叫得响”
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祖力亚提·司马义,在出席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以及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时,结合自身经历和扎实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新疆在保障各民族劳动权利、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近些年“圈粉无数”。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李建军呼吁,整合科研院所的学术力量和智库资源,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质量上乘的学术成果、逻辑清晰的表达方式,对新疆故事“具象化”再造、“感性化”塑形,用学术话语讲好新疆故事、传播好新疆声音。
伊犁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负责人曹丽虹提出,专家学者要与政府、媒体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形成合力,不断优化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构建涉疆话语体系,主动争取国际话语权,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讲好新时代中国新疆故事。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卢晓华建议,政府和主流媒体在当好传统文化传播“领唱者”的同时,要动员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各族群众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入对外对内传播的“合唱团”,壮大传播队伍、放大传播声量,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确保新时代新疆声音“传得开”“叫得响”。
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夏国强对西域边疆的上千首诗歌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通过行走诗中边疆之路、诵咏诗中边疆之美,可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交融,极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巴吐尔·巴拉提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与汉唐大曲展开深入研究。他认为,无论是从乐律、乐器还是衍展性、传播性来看,木卡姆艺术既是东西方乐舞艺术交流荟萃的优秀成果,更是扎根中华民族沃土、多民族互鉴交融成长的艺术结晶,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缤纷多彩和根脉相系,要在下一步的音乐创作中进一步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凡从《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节目火出圈现象入手研究,提出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要适应互联网传播的趋势,以共享思维继承传统文化,以现代科技照亮传统审美,以现代文艺推动文化创新。
“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叶壮才能枝繁叶茂。”新疆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秀玲建议,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来浸润各族干部群众的心灵,强身健体、塑形铸魂,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夯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