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权资讯>人权教育与研究

为人类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智慧

2022-05-30 戴长征 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创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创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这一思想植根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鲜明的中国特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树立正确义利观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和倡议,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着眼于世界全局和人类未来,深入挖掘、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韬略,将世界大势、人民期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进行融通对接,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以整体思维、系统观念观察事物、把握世界的智慧。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认识处理社会和政治问题时注重对大道、大局、大势的把握,注重对事物相互联系和转化的体察,提倡对远大目标和理想的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天下为公、协和万邦、世界大同等理念,都体现出鲜明的整体思维、系统观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运用整体思维和系统观念分析世界大势、把握历史规律、破解时代课题。进入21世纪,各个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前所未有,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需要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应对挑战,每个国家都不可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只有把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思考“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才能为人类未来找到正确出路,为构建美好世界凝聚价值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生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情怀、大同理想。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人历来‘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中国一贯主张,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立国之道、为政之道的思考和探索,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文化滋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德,国之基也”。这些论述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德政的思想,即认为国家对内负有养民、教民、安民、富民之责,处理国家间关系要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推崇“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等理念。中国提倡国与国相处要坚持平等相待、互尊互信,各国应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在合作中实现共赢。遇到矛盾和分歧,坚持以对话协商方式化解。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为有效化解国际矛盾和冲突、探寻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之道提供了中国智慧。
 
  建设新型国际关系,需要相关各方正确处理国家间利益关系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这一问题的辩证思考。比如,主张“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国与国交往应做到以义为先、以义兼利,不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推崇“言必行、行必果”,不能言而无信、背信弃义;对待毗邻之国,追求“邻里相望、守望相助”的友好关系。正确义利观、亲诚惠容理念、真实亲诚理念等,创造性地借鉴了这些观点。我国对外交往决不是仅仅追求经济利益,而是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实现义利兼顾、义利平衡。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我国坚持义利并举、以义为先,决不唯利是图、斤斤计较,而是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支持扩大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对周边国家,我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在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关系上的理念创新,增强了我国外交的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让中国的朋友和伙伴越来越多。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