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交流

留学生: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文明交流互鉴纽带

2021-03-26 黎尔平 中国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

  一、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文明交流互鉴
  南亚东南亚是多种文明汇聚的地方,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信仰南传佛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印尼和马来西亚等信仰伊斯兰教,菲律宾等信仰基督教,越南信仰道教儒教。上述宗教文明的形成实际上也是一个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而中国就是一个积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的国家。
  从中国第一位大龄学生——65的法显法师于公元399年到天竺求法,始于印度的佛教渐入中国,与此同时,也传到中南半岛。从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再到“西学东渐”以及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青年学生到发达国家学习,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心态。不同文明汇聚既有交融,也有冲突,而要消除文明冲突,派遣留学生便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方式。
  二、天时地利人和——南亚东南亚青年留学中国
  截止2020年底,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000多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1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其中,近30%的学生来自南亚东南亚。这些留学生不仅到北京、上海等地学习,更多的学生喜欢到与自己国家邻近的云南、四川和广西等地学习。大量的南亚东南亚留学生喜欢到这些省份学习是因为这里的文化与其所在国相似——天时地利人和。譬如,在中国云南的德宏、版纳和临沧市,当地傣族信奉与泰国、缅甸、老挝和柬埔寨同样的南传佛教,越南学生到了广西和广东,也能找到自己熟悉的儒家文化。
  三、留学中国——共享和习得中国在人权保障上的成功经验
  南亚东南亚青年学生获得奖学金留学中国,不仅是分享中国经济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也是分享和习得中国在人权保障上的成功经验。其中,中国坚持发展权是首要人权,以及消除贫困,免于匮乏,共同享有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是最为值得与留学生交流互鉴的经验。 
  所谓发展权是个人和集体关于发展机会均等和发展利用共享的权利。虽然在1970年这一概念被提出,198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发展权利宣言》,但对于很多发展中国而言,发展权只是纸上写的权利。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的道路也就各不相同,坚持发展权是首要人权的人权理念,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最为值得与南亚东南亚学生交流互鉴的经验。
  其次是分享和习得消除贫困,免于匮乏,共同享有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2013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做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历经17年,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中国取得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辉煌成就,为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贫富悬殊是困扰许多国家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通过精准的扶贫减贫,这也是最值得留学生学习的内容之一。
  四、我在中国学得、看到的知识和经验将使我终身受益
  自2011年以来,在我工作的昆明理工大学我共指导了16名来自南亚东南亚的硕士和博士留学生,两位来自老挝琅勃拉邦国立苏发怒冯大学的博士留学生现在已成为学院里重要的教学骨干,来自巴基斯坦的多瑟夫博士在科研上有了巨大进步,在校期间便分别在SCI刊物上发表了三篇论文。来自泰国的苏燕红因为掌握了一口熟练的汉语,现在在中泰旅游行业得心应手,而来自越南的博士留学生陈氏月琴回国后便担任了系主任。
  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文明交流互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活动,通过中国政府的奖学金和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些来自南亚东南亚的青年学生将成为了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和桥梁。特别是中国政府在人权事业上取得的伟大成就,相信在若干年后,坚持发展的权利,强调通过政府消除贫困将成为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治国理念。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通过派遣留学生这条文明交流互鉴的友谊逻辑链,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正在开启人权保障事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