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交流

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传统与智慧

2021-03-26 苏发祥 中国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自古以来,中华文明都特别重视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对话。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传统可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和而不同”:不同的文明也可以求同存异,和睦相处,这是贯穿于各中国文明交流融合整个过程中的文化立场,是中国文化数千年绵延至今而没有中断的基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为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不相违背。在文化方面,它强调的是文化具有多样性,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在与不同文明交流中,中国文化崇尚礼尚往来,讲究知恩图报,包容大度。
  中国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1910-2005)先生把上述中国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传统总结为三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是文明互鉴的中国智慧,也是我们中央民族大学的校训。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传统和智慧可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互尊: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生存的土壤,是人类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的结晶。国家不分强弱,民族不分大小,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平等,没有文明和野蛮、先进和落后、优等和劣等之分。每一种文明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珍惜。所谓“各美其美”就是人们对于自身文化的肯定和认同的同时,也要尊重和包容他者的文化。不应对别国别民族文明持片面、狭隘的认知,尊重他者,摈弃傲慢、偏见和任何形式的文化中心主义是文明互鉴、共同进步的基础。
  二、 互信:
  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语言文字和历史进程的不同,不同文明都有自己不同的价值标准,所以,不同文明之间有差异,甚至存在矛盾也就是自然之事。文明之间的差异就像生物多样性一样,是世界的本色。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体会别人的感觉,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就是提倡在包容、通达的基础上,对他者文明保持有基本的信任和理解,这样任何矛盾和冲突就可以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
  除了差异,人类文明也有共同的基础和目的,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等。互尊互信是不同国家和民族间,不同文明间交流对话的根本原则。
  三、 互赏:
  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这些共同构成了绚烂多彩的人类文明图谱。不同文明,就像百花园中不同的花朵,都有其各自的芬芳和美丽,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学会彼此欣赏,相互包容非常重要,不仅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尊重和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就是“美人之美”。比如音乐、舞蹈、服饰等艺术形式,最能引起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们的心灵共鸣。要做到欣赏和理解其他文明,就必须克服“文化中心主义”和“族群中心主义”。
  四、 互鉴:
  文明互鉴就是在通过文明的相互理解达至一种相互的合作和共同发展。当下众多的全球问题需要以人类的合作来化解和应对,如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贫穷问题、新冠疫情等。
  文明互鉴也就是美美与共,不同文明都是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值得珍惜和保护。如沿着古丝绸之路,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文明,天文、历法、医药、人文等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农耕业以及养蚕、陶瓷技术等也由此走向世界。
  佛教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形成了藏传佛教和禅宗,禅宗又传入了韩国和日本。筷子最早在中国使用,后来传到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广受欢迎。
  结束语
  文明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世界历史的十字路口,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也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自然灾难和痛苦的根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