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益事业>公益活动

江西寻乌:搬进幸福房 老百姓收获“稳稳的幸福”

2020-09-04 张志斌 人民网

  人民网寻乌9月4日电(张志斌)走进江西寻乌县太湖新村,一栋栋白墙灰瓦的新房掩映在青山绿树间,宽敞的休闲广场绿草如茵,篮球场上一群群年轻人在激烈拼抢,兵乓球桌上三三两两村民聚在一起斗球技,推挡、旋转、提拉、扣杀……用村民的话说,这几年,太湖新村里的产业多了,村民“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了,生活越来越有品质了。
 
  2017年,因建设寻乌县规模最大的单个民生工程——太湖水库的需要,236户1153人村民从偏僻的“山窝窝”搬到县城边上的“金窝窝”,鳞次栉比的居民楼、干净整洁的街巷,近在咫尺的幼儿园、卫生室、超市……让三年前还住在深山土坯房的太湖新村民感慨: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江西寻乌县太湖新村(蓝玉林摄)
 
  建好房子,配好设施,搬迁群众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为避免二次搬迁和彻底解决边远山区群众脱贫问题,寻乌县在选择整体搬迁安置点时,取消了村级和乡镇安置点,规划建设了生态移民小镇。生态移民小镇总面积3.9平方公里,累计投入25.21亿元,其中,移民安置区投资10.08亿元。太湖新村是寻乌县建设的第一个县城集中安置点,占地250亩,共有宅基地房屋198栋、套房140套,总投资约9800万元,2017年10月交房。
 
  何恩镜是水源乡太湖村黄畲小组移民。说起以前的居住环境,他打开了话匣子:“以前交通不便,到圩镇有10多公里,读书不便,看病不便,现在搬进了县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里,日子过得很舒适。”2017年,何恩镜一家6口人搬进了太湖新村,从此告别了土坯房,住进了独栋“小洋楼”,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为了让移民尽快融入县城生活,移民小镇还打造了15分钟生活圈,配套建设了小学、新汽车站、供销超市、幼儿园,还按人均0.05亩的标准分配菜地,让移民实现“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变。
 
  “这里的居住环境更好,有更好的住房;这里的教育环境更好,家门口就能读书;这里的医疗条件更好,小区里就能看病;这里的交通条件更好,家门口就能坐公交逛县城。”水源乡党委书记邹文平说,太湖新村不单是搬迁群众的脱贫房、安居点,更是村民“稳稳的幸福”的新起点。
 
  有收入,能致富,搬迁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有收入,能致富,搬迁群众才能真正愿意就地“安营扎寨”。近年来,为解决搬迁群众技能单一问题,寻乌县开展了电商、通用设备制造、制衣等实用技能培训,拓宽搬迁群众的就业门路。“2018年以来,太湖新村每个月有不少于2次的劳动技能培训,每个月有不少于1次的电商培训。”太湖新村第一书记凌升高说。
 
  村民朱贱林搬迁前住在水源乡太湖村,靠种果树、养猪、打临工维持生活,无固定收入来源。搬到太湖新村后,贴瓷砖成为朱贱林和妻子的固定收入来源,他一家人的生活也发生了大变化,做瓷砖工由之前的“碰运气”到现在的“有时间就有活干”, 他板着手指算着一年的收入:“我们夫妻俩做瓷砖工一个月能干20天,每天300元左右,一个月有6000元收入,年收入突破了7万元……”
 
  自从搬迁到太湖新村后,他儿子朱群威报了书画培训班,字越写越好,每年春节亲戚朋友争相找他写春联。他感慨道:“原来孩子想学都没地方学,还是太湖新村好,能挣钱,有收入,孩子还能享受到这么好的学习教育条件,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生活稳定了,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就激发出来了,致富门道就找到了,干劲就有了,人也精神了。”邹文平说,为了让搬迁群众“有产业”“能致富”,寻乌县出台了产业奖补政策,搬迁群众通过租用山林土地发展产业,政府每人每年发放1000元产业发展补助资金,可连续补助5年,从而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
 
  寻乌县还投入15.13亿元,在移民小镇附近同步建设综合物流园、电商产业园、通用设备制造园三大产业就业平台,预计可提供14100个就业岗位。
 
  何家炎曾在广东的制衣厂打工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搬到太湖新村后,他在自家房子里办起了小型制衣厂。“搬迁之后我发现家乡也有很多人会做衣服,同时政府又提供了很多扶持政策,我就决定留在家乡创业,目前已经开了两个车间,还吸纳了本村的贫困户就业。”
 
  如今的太湖新村处处展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村风正了,民气顺了,人气旺了,日子甜了,一个崭新的新村正迈向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