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事业|公益活动

科右中旗念好“文旅经” 走好致富路

2020-09-04 梁木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9月3日讯 (记者 梁木) 哲里木山,霍林河盘,七座以北斗七星形式修筑排列的敖包,在蓝天白云与清水碧草之间静静立着。“全国文明村镇”、“全国100个特色村庄”、“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国家森林乡村”,这些称呼都属于这座巴彦敖包嘎查。
图为巴彦敖包嘎查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北斗七星形式的7座敖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 摄
  巴彦敖包嘎查,同样可以被称为巴彦敖包生态旅游度假村,是全村在过去十几年中一点点摸索出的一条发展致富之路。
  1998年汛情,河水将巴彦敖包嘎查的土地冲刷成一片片不再适宜耕种庄稼的河滩地。农牧民失去了田地,就是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于是村民另辟蹊径,看准了河水退去后在村里留下的一个小水坑,计划在这里搞起养鱼的集体经济。
  随着小鱼塘的规模逐渐扩大,不少人慕名前来钓鱼,而这络绎不绝的钓客又给嘎查点亮了另一条致富路。有人提出想在村里吃饭,有人提出想在村里休息,有人提出村里可以建设得更丰富。渐渐地,供游客吃饭睡觉的蒙古包、可以采摘的蔬菜大棚、一处处观赏游玩点一一出现在巴彦敖包嘎查。
图为巴彦敖包嘎查的紫色花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 摄
  2017年,巴彦敖包嘎查正式成立度假村旅游公司。
  “每年的5-10月是我们的旺季,往年一年可以接待40万人次。门票、食宿等多方面的收入,现在公司的总资产可以达到三千多万元。”巴彦敖包嘎查的秘书、度假村经理唐万海介绍道,“集体经济收入一年有300万元,我们用这笔钱给全村的1036人口每人缴纳合作医疗,还支出公益性事业,包括困难学生补助、医疗补助、大学生鼓励等等。”
  唐万海告诉记者,现在全村有6个合作社和1个旅游公司,可以交叉覆盖到全村所有村民:“有人把土地流转,然后到旅游公司务工,公司现在可以带动约170人就业。贫困户每人1万元的扶持资金入股到公司,现在每年每人有1690元的分红,每户还有1000元分红。”
图为吴殿志(左二)正在帮体验滑草的游客检查安全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 摄
  之前在外务工十余年的吴殿志如今正是度假村的一名员工,过去一直在辽宁的轧钢厂工作的他,由于手部受伤不能继续工作,5年前回到嘎查,成为滑草体验区安全员,每月的工资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多出一倍。
  除了这些,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带动村民各项产业的进步。旅游村内的民族小吃一条街上有12户商铺,可以免费提供给贫困户使用。旅游村还会购买村民自家种植的蔬果、养殖的肉蛋,进一步带动村内庭院经济的发展。去年年底,巴彦敖包嘎查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29700元。
  科右中旗“念文旅经”的战略的定位不仅仅体现在巴彦敖包嘎查如火如荼的旅游业,2017年,曾在上世纪60年代被破坏的图什业图亲王府,经过数年的复建终于再次开放。同时,景区还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蒙古文书法、民间剪纸、拉弦乐器制作技艺、皮雕皮画等22个非遗项目走进景区,方便游客互动体验。
图为民间刺绣非遗传承人正月展示刺绣工艺品,她手中所拿的是她16岁时为自己绣制的钱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 摄
  兴安盟民间刺绣非遗传承人正月已经刺绣50多年了,她回忆起自己13岁和奶奶学刺绣时的经历:“那个时候小姑娘们都会刺绣,不会不行,嫁不出去。”参加工作以后,她依旧在周末的时候刺绣,也一点点看着曾经家家都会的刺绣,一点点离开每家每户,成为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998年开始,正月在农村收集刺绣图案的“老样子”,那些花纹、绣样在正月看来是那么珍贵:“这些图案都是有含义的,都是珍贵的,你看多么好看。”如今,七八百个传承下来的图案都被正月好好的收藏在家中。
图为蒙古文书法非遗传承人道力格艳书写蒙文版“国泰民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 摄
  正月平日里在图什业图亲王府展示民间刺绣,同时也在科右中旗职业技术学校教授民间刺绣,6年的时间里教出了100多个民间刺绣的学生。同样在科右中旗职业技术学校教授民族手工艺制作专业的皮画传承人海桩、科右中旗第一中学蒙古文书法老师道力格艳,都和正月一样,在图什业图亲王府面对游客展示、交流他们所熟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皮画非遗传承人海桩制作的四副皮画。据海桩介绍,从右至左依次为科右中旗、兴安盟、内蒙古自治区、中国地图,寄托着皮画技艺从科右中旗走向全国的美好希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 摄
  海桩告诉记者:“学生学习之后最大的挑战是后续的出路,我们鼓励自主创业,也和文化部门对接做了很多工作。但现在一切都还在刚起步的阶段,还需要很多的推广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