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9月3日讯(记者 林伊人)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的代钦塔拉草原上,有一片富丽恢弘的建筑,青砖灰瓦,民族特色浓郁,这就是图什业图亲王府。图什业图亲王府于札萨克第十三世亲王巴宝多尓济执政期间建成,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如今,在亲王府景区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怀绝技、对内蒙古传统文化怀抱满腔热忱,他们就是内蒙古非遗传承人。
道力格艳正在用蒙古文书写“国泰民安”。中国网记者 林伊人 摄
今年45岁的道力格艳是内蒙古自治区非遗蒙古文书法代表性传承人,从小跟父亲学习书法,他在会用铅笔写字前就会用毛笔写字了。
“蒙古文书法在线条上与汉字书法基本相同,蒙古文是立着写,汉字是横着写。但蒙古文一个字可以表示汉字四个字,比如科右中旗旗政府所在地白音胡硕,汉字是四个字,蒙古文是一个字。”道力格艳一边写字,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2016年和2017年,呼伦贝尔学院开设蒙古文书法专业班,但2017年之后因师资不足,不再继续招生。道力格艳说:“内蒙古地区要是有个蒙古文书法班招生就好了。”现在,道力格艳是科右中旗第一中学的一名教师,有100多名学生向他学习蒙古文书法。
正月向记者展示自己16岁时绣的钱包。中国网记者 林伊人 摄
正月是民间刺绣盟级传承人,从事刺绣工作已有50年。“那时家家姑娘都会刺绣,不然嫁不出去。”正月笑称。正月拿出自己16岁时绣的钱包,上面绣着生动的凤凰图案,用了将近50年的钱包依旧保存得很好。她说,当时自己觉得市面上的钱包不好看,便绣一个来用,自己绣的东西自然很珍惜。
正月还告诉记者,这些精美的刺绣图案都是老人们传承下来的,非常珍贵,大多取材于内蒙古草原上的花。“人家用的枕头不会送给你,我就照着枕头上的图案画下来”。就这样,正月收集了700多个刺绣图案。现在,正月在科右中旗职业技术学校当老师,6年来她将民间刺绣传授给了100多名学生。
海桩站在他的皮雕作品“元代五体文夜巡牌挂钟”前。中国网记者 林伊人 摄
海桩是皮画盟级传承人,接触皮画将近20年,8年前将其产业化。海桩现在是科右中旗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教师,教授民族工艺品制作,有20多名学生,同时学校也支持他的产业。海桩告诉记者,身为蒙古族,对皮子熟制、鞣制方面有一定了解,现在又引进了雕刻技术,对文化来说既是传承、又是发展。
海桩向记者展示了皮雕作品“元代五体文夜巡牌挂钟”。从科右中旗出土的元代五体文夜巡牌本身是铜制,是科右中旗博物馆镇馆之宝。海桩表示,把夜巡牌做成钟表,是想表达经过时间的长河,夜巡牌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目前,皮雕还是个小众产业,希望有更大的平台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海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