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益事业>公益活动

从“靠天吃饭”到“靠人生活” 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走出生态脱贫新道路

2020-09-02 陈彩琴 光明网

  “那时候就是靠天吃饭,能吃饱就不错了,不敢想其他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牧民白吉林白乙拉家中有五口人,母亲患有慢性病,两个女儿上大学,加上连年干旱等因素,2015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一度欠下20万外债。

  白吉林白乙拉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巴彦茫哈苏木位于科右中旗西南部,南北延伸540公里,东西宽60公里,整体呈狭长状分布。全苏木蒙古族占比为99.8%,是地道的少数民族集聚地。“巴彦茫哈”在蒙古语中意为“富饶的沙丘地带”,但事实上,由于气候恶劣、土地贫瘠、位置偏僻等因素的交织影响,整个科右中旗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农牧民增收缓慢,贫困面貌长期难以改变。

  据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的村主任布仁特古斯介绍,科右中旗农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畜牧业,但这里一半土地都是盐碱地、沙地,草料产量有限。散养的羊群大规模啃噬草根破坏土壤,更是加剧生态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事实证明,只有改善生态才能为当地脱贫攻坚打通道路,2016年以来,科右中旗全力推进禁牧、禁垦、禁伐政策,并在中宣部支持下成功引进“蚂蚁森林”防沙治沙项目。短短几年间,沙地面积显著减少,植被覆盖率提高近一倍。为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中宣部全体干部职工为科右中旗捐款100万元,开展沙棘经济示范林试点,于2019年4月栽植沙棘1500亩,共7万株,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自2019年起“兼职”担任沙棘林护林员的白吉林白乙拉表示:“以前春天一刮风就起沙尘暴,连眼睛也睁不开,出去走一圈回来,口袋里都装满了沙子,种完沙棘以后环境改善特别明显”。除防风固沙之外,沙棘林的看护、沙棘果的采摘与贩卖还能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与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科右中旗的20名护林员每年人均就能有1万元的收入。

从“靠天吃饭”到“靠人生活” 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走出生态脱贫新道路

图为白吉林白乙拉巡查沙棘林

  同时,科右中旗通过舍饲圈养、减羊增牛等举措不断优化当地畜牧业结构,帮助缓解生态压力。巴彦茫哈苏木副镇长胡日查向记者介绍当地的养牛产业扶持政策:“一户3口之家第一年买3头牛,政府每头补贴1万元,第二年再买3头,政府每头补贴5000元,两年下来相当于政府免费送,以此来吸引牧民养牛,帮贫困户增收。”白吉林白乙拉家2017、2018年共得到产业扶持的10头牛,这十头牛与后来陆续出生的小牛犊一起成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一年能卖3万多”。

从“靠天吃饭”到“靠人生活” 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走出生态脱贫新道路

图为白吉林白乙拉喂养自家饲养的牛

  此外,白吉林白乙拉的妻子孟兰在旗政府组织的刺绣班学习一年后,成为嘎查里的一级绣娘,一年凭刺绣可收入1万多元。据介绍,刺绣订单由旗政府成立的刺绣基地统一联系分配,目前已形成稳定的产业链,订单不断,未来也能够持续发展。

从“靠天吃饭”到“靠人生活” 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走出生态脱贫新道路

图为白吉林白乙拉家“异地搬迁”后的新房

  白吉林白乙拉家还享受了易地搬迁政策,小女儿秋霞喜滋滋地说:“国家扶贫帮家里免费盖了整洁的新砖房,搬到新家之后觉得院子里的泥土都有一股芳香,住进去特别幸福。”

  2018年白吉林白乙拉家成功脱贫,如今家里年收入可达5万余元。在中宣部与自治区党委协调下启动建设的G111公路升级项目让一家人的对外交通也便捷起来,放眼望去,蜿蜒在科右中旗广阔土地之间的,尽是平坦洁净的柏油马路,路旁种满了绿油油的青贮和玉米,沿途牛栏、羊圈里牲畜悠闲进食反刍。这就是5年前的白吉林白乙拉不敢想象的好日子。

  白吉林白乙拉一家的脱贫路正是科右中旗脱贫攻坚工作的缩影。近年来,在旗政府、中宣部与当地农牧民的共同努力下,科右中旗从“靠天吃饭”的沙丘地带成为一个“靠人生活”的现代化村镇,走出了一条生态脱贫的新道路。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养殖、刺绣等产业逐步扩大并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链,经济效益逐步增长,农牧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实现了“天似穹庐”的美景与现代化生态新村的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