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事业|公益活动

寻乌太湖新村易地搬迁: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020-09-01 张雪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太湖新村生态移民小镇。刘力鑫摄
  太湖新村配套幼儿园。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张雪/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寻乌9月1日讯(记者 张雪)迎着天空中美丽的夕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跟随“人权事业发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联合采访活动走进寻乌县东江源生态移民小镇安置区一期项目——太湖移民新村,眼前一栋栋“黛瓦白墙”的楼房镶嵌在青山之间,在夕阳的映衬下格外和谐美好。
  2017年,因建设寻乌县规模最大的单个民生工程——太湖水库的需要,保护东江源一江清水向南流,寻乌县将水源乡太湖村,三标乡东江源村、图岭村,以及三标乡长安村5个小组的村民实行整体移民搬迁。
太湖水库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水源乡党委书记邹文平介绍,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东江源生态移民小镇坚持“宜居宜业”同步推进。
  搬得出
  故土难舍,故土难离。如何才能让村民们告别深山,告别土胚房,安心搬家,过上美好生活?
  据介绍,安置点地处县城规划区黄金位置,位于县城出口迎宾大道旁,距离中心城区1.2公里,距建设中的新汽车站约500米,距离建设中的物流中心、电商产业园400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条件非常便利。“现在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村民们开心地告诉记者。
  据工作人员介绍,安置房以套房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宅基地安置房,各项配套设施功能齐全,无论是购物、办事还是出行都非常方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群众生活、就业实现便利化、就近化。
  邹文平向记者介绍,住在这个安置区,不亚于住在县城中心的商业小区。同时,整个安置区规划,采用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先进理念,由市规划设计院规划,并聘请上海的设计专家进行把脉,采用统一的客家建筑风格,按照1:1的间距进行建设,建设品味非常高。
  稳得住
  何恩镜是水源乡太湖村黄畲小组移民。说起以前的居住环境,他感慨不已:“以前交通不便,到圩镇有10多公里,读书不便,看病不便,孩子们上学不方便,现在搬进了县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里,日子过得很舒适。”
  2017年,何恩镜一家6口人搬进了太湖移民新村,从土坯房到小洋楼,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为方便移民生产生活,东江源生态移民小镇打造15分钟生活圈,配套建设了小学、新汽车站、供销超市、幼儿园、酒店、篮球场等公共服务功能,还按人均0.05亩的标准分配菜地,同时筹建了“学习”、“强国”两个居委会,实行社区化管理,实现了“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变,生态移民小镇已成为移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能致富
  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村民们原来都是依靠单一的种植养殖业,普遍中低收入,为解决移民技能单一问题,生态移民小镇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作用,开展了电商、通用设备制造、制衣等实用技能培训,拓宽移民就业门路。
  脱贫攻坚,让梦想照进现实。2017年,朱福来一家4口人搬进了太湖移民新村,朱福来在附近的物流园上班,月薪3000多元,妻子也在县城找到了工作,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解决移民就业创业问题,寻乌县投入15.13亿元,同步建设综合物流园、电商产业园、通用设备制造园三大产业就业平台,可提供14100个就业岗位。
  县里还出台政策,对发展产业的移民,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补助,连续补助5年。目前,生态移民小镇有370多名移民实现就近就业,520多名移民创办经济实体,从“务农到务工”的就业转变,越来越多群众迎来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