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8月2日讯(记者 王伊鸣)“我脱贫了,我觉得她们也可以。”王金莲一边忙活着手上的王府刺绣作品,一边自信地同记者说。
开朗热情的王金莲是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乌逊嘎查蒙古族刺绣的带头人,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自力更生脱贫户,从生活艰辛困难户到小康家庭致富户,王金莲的奋斗历程就是一部生动的脱贫故事。她不仅用勤劳的双手绣出自己的幸福生活,还自发带领着嘎查其他农牧民,共同“绣”出脱贫致富的好日子。
2012年,丈夫的一场车祸打破了王金莲原本平静的生活。面对丈夫高昂的医疗费,家中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作为唯一的劳动力,王金莲只能用柔弱的肩膀独自撑起这个家。除了要种家里的50多亩玉米地,她还尝试过养牛、卖雪糕、绣枕头套,但一年也只能挣三四万,勉强度日。2016年,王金莲一家被纳入贫困户。而王府刺绣的出现带给这个家庭一丝转机。
图什业图王府刺绣起源清代,是图什业图地区传承的风格独特的蒙古族传统美术技艺。其做工细腻、独到,讲究针法及纹路,艺术地展示出图什业图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再现了科尔沁文化的精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在当地有重大影响。2009年,图什业图王府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申请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助推脱贫攻坚,发挥大学生的人才优势及妇女的“半边天”的作用,科右中旗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协助成立了沃尔敦刺绣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刺绣基地,采取“企业+协会+基地”的发展模式,带动大学生创业,服务于农牧民,助推刺绣扶贫产业发展。王府刺绣产业采用订单模式,由协会发展客户、建立销售渠道,企业与客户签订合同,企业根据订单需求回收刺绣作品,销售给客户。企业与绣工的合作以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材料发放、统一成品回收、统一收入结算的方式进行。
2017年2月,王金莲开始接触到王府刺绣,她第一次接到订单绣了一个莲花就挣到50元。兴奋之余她看到了希望。经过20多次培训,积极不断地练习学习,王金莲的刺绣技能越来越娴熟,收到的订单也增加了,一米不到的绣品,不出三天时间就能绣完,能挣到350余元。现在,王金莲是刺绣一级工,一年刺绣达上千件,能挣1万余元,丈夫吃药不再愁了,孩子也顺利完成了学业。
王金莲说:“去年,我靠刺绣挣了7000多元,除了补贴家用,还买了70只小鸡,年前卖了50只,又挣了3000元。”政府的异地搬迁项目实施后,她家住进了新房。现在她还入股了合作社,每年可以拿到3300多元的分红,还养着4头牛、20多只羊,现在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生活充满了希望。
看到王金莲通过刺绣可以挣钱补贴家用,同嘎查的其他妇女也坐不住了,王金莲便自发地指导她们,还帮她们去镇里处理接单,送单的事情。“她们有时来我家里学,有的腿脚不好的,我就去她们家里教她们。”王金莲说,作为党员想发挥自己的作用,要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记者了解到,她带动的乌逊嘎查绣娘现在每人年均刺绣收入达5000元至6000元。同嘎查贫困户,一级绣娘白喜荣的刺绣作品《芍药绽放》还走出了国门,在2018年被深圳非遗生活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购买后赠送给了马耳他驻华大使Mr. John Aquilina。
目前,像王金莲这样的绣娘乌逊嘎查共有104人,其中一级绣娘7人,二级绣娘43人,三级绣娘54人。随着绣娘人数的增加,乌逊嘎查将旧办公室改为300平米的蒙绣实训基地,提供技术培训和刺绣场所。2017年3月以来,绣娘们靠刺绣增收31万元。
这些积极向上的能工巧匠们用手上的绣花针、锦布上的棉丝线钩织出脱贫致富的美好未来,同时也让这项饱含民族技艺的蒙古族刺绣重焕生命力,促进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