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事业|公益活动

从贫困户到养蜂达人的“转型”之路

2019-11-07 张一辰 中新网

 
图为李战文拿着刚采下的新鲜蜂蜜。 张一辰 摄
 
  中新网陕西铜川8月1日电 题:从贫困户到养蜂达人的“转型”之路
 
  中新网记者 张一辰
 
  “以前的生活状态是吃了今天不管明天。”作为铜川市耀州区道东村“脱贫典型”的李战文如是说。
 
  道东村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以北6公里处,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469户1759人,是贫困村。为消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耀州区在该村试点开展“八星励志”扶贫扶志活动。经过两年多的完善提升,该活动在耀州区11个镇(街道)117个行政村全面推广,评选出四星以上贫困家庭3418户,助推全区41个贫困村达标退出,4769户16408人实现脱贫,在全区形成了“人人争星、我要脱贫”的良好氛围。
 
  今年57岁的李战文是一名退伍军人,参军期间因为一次意外导致脊椎裂缝,从此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身材高大的他曾打过零工,当过林场看护,也帮人养过蜂,但微薄的薪水让他仅能勉强糊口。2016年,在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工作中,李战文被确认为贫困户。
 
  2018年,当地政府向李战文了解情况时得知,他曾给别人养蜂近20年,有技术,想利用特长自己搞土蜂养殖。“现在城里人都特别喜欢天然土蜂蜜,道东村生态环境好,一年三季山花不断,非常适合蜜蜂养殖。”李战文说道。
 
  此后,村上为李战文落实了一万元的互助资金贷款,他也从窑洞搬进了“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分散安置房,今年4月,李战文订购的首批12箱中华蜂到了,有了自己产业的李战文,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曾经杂草丛生的院落,如今被他打扫得干净如新。这个两年前乡亲们眼中四处游荡的“懒汉”,现在成为了一名勤劳的养蜂达人。
 
  关庄镇人大主席焦建军表示,除了因灾、因病、因地理自然条件差等因素致贫外,一部分贫困户都是因懒散而致贫,他们坐着等救济、伸手要慰问,扶贫不仅不能凑效,反而变成在养一群“懒汉”。扶贫贵在扶志,这是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共识,这也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不光是李战文,道东村的其他贫困户也都在精准扶贫大背景下,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计划。道东村村委会主任李富平介绍,村上按照“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长”即长远的规划和产业,比如果树种植业;“短”则是根据每户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比如养蜂、养猪等能短期见效的产业。通过“长短结合”使贫困户无返贫的后顾之忧。
 
  “如果养够了30箱蜂,一年收入一万元问题不大。只要把蜂养好了,我的日子会比蜜更甜。”李战文笑言。